原标题:晚清老照片:大婚之际女方嫁妆抬到夫家,少年儿童穿破衣打赤脚
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,细节又很难被文字描述,而摄影术则弥补了这个缺憾。小编搜集的这些晚清老照片,记录了100多年前各类人物的容貌、衣饰和一些生活场景,诸多细节历历在目,值得我们珍视。
建设京张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。
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,也是清朝第一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技术人员,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铁路,其意义非同寻常。照片中,两位拖着大辫子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南口长城附近进行测绘,确实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场景。
中年女子肖像。
照片虽属照相馆摆拍,但这位女子华丽的衣装、端庄的坐姿,彰显了她的身份地位,毫无疑问是上层人士的代表。
严复与外甥女何纫兰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,此时严复已因宣传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观点而广为人知。但他并没有获得显赫的官职,只是在上海、安庆等地从事教学工作。外甥女何纫兰深受严复影响,接受了新思想,致力于推动女子教育。
新学堂里的修身课程。
修身是儒家“三纲领八条目”的重要内容之一,当它在1901年之后进入新学堂的时候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,比如照片中老师在黑板上写的:“我生中国,宜以爱中国为己任。”在此之前,人们只知忠君,不懂爱国。
华盖与绣龙幡。
这些物品是光绪皇帝赏赐给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驻华代表恒宁生(Jakob Henningsen)的,以表彰他在中国电报线路建设中作出的贡献。恒宁生固然帮助中国建设了电报线路,同时也借用线路和收发报专利等特权,经营收发报业务谋取了暴利。
大婚之际女方嫁妆抬到夫家。
旧俗在婚期前一天,除了床上用品、衣服首饰以及女红用品等物件在迎亲时随花轿发送外,其余的大小妆奁都由挑夫送往夫家,日常所需无所不包。江南有些富裕大家庭嫁女,发嫁妆的队伍蜿蜒数里,浩浩荡荡,炫耀家资富饶,故称“十里红妆”。
盛装拍照的新娘。
晚清流传下来的新娘照片比较少见,这位盛装的女子成为幸运儿,与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。她身后的喜幛是他的弟弟杨玉珪呈上的贺礼。很想知道她婚后的生活如何?最终的命运如何?
少年儿童。
四个孩子来自贫困家庭,衣服上的破洞显而易见,且都没有鞋子穿。旧社会很多穷人买不起鞋子,一年四季打赤脚。
南京鼓楼。
南京鼓楼位于旧城中心的山冈上,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,规模宏大、规格极高。明末因遭遇战火受到破坏,仅剩下城台。清初康熙年间在城台上建阁楼,但规格已大不如前,太平天国战火后再次维修改建,并保存至今。
汉口一座城门,额书“气壮河山”。
摄影师拍照时遭到民众围观。晚清时期摄影普及度不高,摄影师每一次出外景拍摄,都会被好奇的民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